异尖线虫与海产品的联系
一、引言
异尖线虫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动物的寄生虫,为国家禁止入境的二类动物寄生虫。人类异尖线虫病是因为食入了含活异尖科第三期幼虫的海鱼和海产软体动物而引起([1](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75c28f31277158c717fe34b2896bd7e&site=xueshu_se))。近年来,随着生鲜海产品消费量的增多,我国人民感染异尖线虫病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分多个层次来阐述异尖线虫与海产品的联系。
二、异尖线虫的分类与生活史
异尖线虫属于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蛔目,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寄生虫。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和软体动物([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海鱼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呈白色,体长18~36mm,直径0.24~0.69mm,主要寄生在鱼体肝脏、肠系膜、脂肪体、肌肉、体腔等部位。
异尖线虫的生活史分为四个时期,成虫(3~15cm)寄生于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海狮、鲸体内,雌性成虫产卵通过哺乳动物的粪便排出到海水中。虫卵在5~7℃的温度下孵育成一期幼虫和二期幼虫,该幼虫被磷虾等甲壳类动物所捕食,甲壳类动物被鱼类所捕食进而在鱼体内发育为三期幼虫,哺乳动物通过捕食被感染的鱼类感染异尖科线虫幼虫,之后在其体内异尖线虫发育为成虫([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
三、异尖线虫在海产品中的分布及感染情况
异尖线虫分布十分广泛,不论是成虫还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在世界各大水域均存在,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其中以太平洋海域居多。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报道有上百种鱼寄生有异尖线虫,鳕鱼、青鱼、***哈鱼、鲭鱼以及太平洋岩鱼等鱼种都有着较高的检出率([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
在国内市售海鱼中,鲐鱼、小黄鱼、带鱼等小型鱼体肌肉或器官组织内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高达100%。根据专业人员对渤海、东海、南海数十种鱼类感染简单异尖线虫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渤海鱼类感染率为所检鱼种的53.1%,东海为73.91%,南海为60.2%,阳性鱼种中检出幼虫者的比例渤海为47.2%,东海为43.41%,南海为53.6%([4](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8b18bf563a3dcd0dd8a655101bba9537&site=xueshu_se))。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各海域中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较为显著的食用安全隐患。
四、异尖线虫病的流行情况及感染病例
异尖线虫病最早于1960年由荷兰报道,目前已报道的全球感染异尖线虫病病例达3万余例。***就有超过2万人感染此病,并以每年2000多例的速度递增;韩国每年有百余例异尖线虫病例;西班牙、英国、意大利也有不少关于此病的报道([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
我国鱼类中异尖线虫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前期,1933年报道从厦门海鳗体内发现对盲囊线虫,1959年报告在黑龙江流域捕捞的大马哈鱼中检出简单异尖线虫。2013年我国报道了第一例异尖线虫病例,一名56岁的男子经历了一个月的慢性腹泻后就诊。起初这名患者被诊断为大肠癌,若不是经过了正确的检查,他的病情就会延误,而且可能还会进行大肠癌手术治疗([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
五、异尖线虫的致病机理及对人体的危害
异尖线虫幼虫进入人体以后不会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是如果摄入海产鱼类中寄生的、活的第三期幼虫,则会导致异尖线虫病。虫体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也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潜伏期一般为2~20h,多数在12h内发病。人异尖线虫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是胃和肠([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
六、检测技术与危害控制
为了确保海产品的食品安全,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检测技术和防控措施。目前常用的检测技术包括灯检法、消化法、PCR法和LAMP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30/5143141022002204.shtm))。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海产品中异尖线虫的检出率,从而降低消费者感染的风险。
在危害控制方面,研究人员建议加强对海产品的监管和检验检疫。此外,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生食海产品。对于喜爱生鱼片、生蚝等生鲜海产品的消费者来说,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并注意观察产品的卫生状况尤为重要。
七、结论
异尖线虫与海产品的联系密切,海产品中的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较大的食用安全隐患。科研人员应继续努力研发更高效的检测技术和防控措施,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同时,***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海产品的安全水平,让消费者能够安心享用美味的海产品。